笔趣阁>军事历史>乱世逐流>第十二章 风波起(下)
百姓们的心理预期,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桓温的荆州镇(西府),与王谢等世家的扬州镇(北府)闹起来。

于是建议北伐鲜卑慕容的奏书如同潮水般涌来,司马聃清一色的留中不发,那些都是些口水文,愣是没有提到最关键的部分:谁领兵?哪一部出兵?打哪里?怎么打?

声势造得差不多了以后,又是谢安出来上了一道平戎策。

其一,派干员入洛阳,让赵川支持北伐的粮草,如果对方不乐意,那至少也要稳住,让他不要出兵袭击晋军的补给线。

其二,让桓温出兵襄阳为一路佯攻,吸引关中苻家的注意力,让苻家无法调兵与鲜卑慕容合流。

其三,建议徐州刺史谢石(也就是他的五弟),担任北伐军统帅,从徐州和寿春两处出兵,横扫淮北那些依附于鲜卑慕容的势力,顺着运河到荥阳,与荥阳守军汇合后,合兵一处攻打枋头。

谢石很嚣张,似乎谢家有了力量就要为所欲为,但谢安的作风很稳健,把朝堂内外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使得谢家出师有名,这就是文臣的力量,这就是占据朝堂中枢的好处。

郗昙在信中言辞恳切,让郗道茂转告赵川(其实就是直接劝说赵川),不要直接跟谢家撕破脸,但也不要言听计从,俯首听命被对方掌控,更不要跟鲜卑慕容合作,以免留下晋国未来讨伐的口实。

赵川放下信纸,看着郗道茂如花的俊俏脸蛋和妖异的银色头发,感慨的说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这次真是沾你的光了。”

“其实父亲未尝没有为家族留一条后路的想法,想孟姜乃是天之骄女,其父王右军(王羲之)又是朝廷重臣,为何肯让孟姜妹子跟你一起到洛阳来?其实大家眼睛都不瞎,江左,已经是越来越乱了。”

郗道茂倒不觉得这完全是自己的面子,郗昙作为郗家这一房的掌门人,自然是考虑得比常人多一些,又岂会只是因为心疼女儿就把建康的机密事和盘托出告诉赵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天想做什么,地上的人是没办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我等会要去校场一趟,晚上等我回来。”

外面天寒地冻,郗道茂将黑色的大氅披到赵川身上,心疼的说道:“我弄点好吃的,等你回来。宅子里那么多女人,其实都是围着你转。

若是没有你,虽然不至于打起来,起码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洛阳城若是没有你,你麾下那些将领,有关中的,有江左的,还有两淮的流民,没有人可以让这些人齐心协力渡过时艰。

所以你有时候把自己看得重一点不是坏事。”

这话不止是谢道韫说过,就连王孟姜等人也说过。看来确实是这样,女人都不愿意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男人,但聪明的女人也会审时度势,判断当前什么事情是主要矛盾,什么事情是次要矛盾。

从这个角度看,赵川是幸运的。

“我明白了,这两年接连有几个孩子出世,我这个当爹的又怎么会轻易赴险呢。”

赵川告别了郗道茂,出了厢房,发现天空已经下起了小雪。

“谢家,应该已经出兵了吧,打算分进合击,来年春天再聚兵荥阳吗?”

脑子里出现临走前跟谢玄会面的场景,赵川有所顿悟,看来是谢玄及时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了谢安,谢家推后了攻打鲜卑慕容的时机,采用的方法也更加稳健。

扫除藩篱,逐次推进,集中兵力,决战枋头。略一思索,赵川就明白了谢安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来说去,谢安既是想利用冬季的农闲时节打下一块地盘,巩固淮南淮北的统治力度,又想趁机把鲜卑慕容渗透过来的大小势力趁机料理了,保证日后补给线的安全。

这样一来虽然是安全系数大增,但也失去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突然性。而且这样一来,却是过早的暴露自身实力,对付一般人没问题,但如果对手是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的话,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

一边想一边走,老远就听到城北校场训练的喊声。

齐步走,正步走,线性队列……来到校场,赵川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大学军训的光景。

在对方出现火炮武器之前,他所训练的队列,是超越这个时代制度,因为能打出霰弹的“火铳”,图纸已经拿到了,制造办法也知道了,只需要一样样把所需的东西配齐就行。

到时候洛阳可能地方不够大,需要大力开发洛水以南的地方,然而那个地方防卫不算很严密,则需要赵川夺得淮北之地,可以说这些事情都是一环套一环的。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灰尘不扫,不会自己跑掉。不跟各方势力的大军正面较量并且获胜,是不会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正当赵川看着操练的队列发呆的时候,他看到孟昶和石越两人正在分别指挥两百人(百人一个方阵)的队伍在对打。

不出意外,石越很容易就完成队列变幻,分割包围,一盏茶的功夫,地上到处都是被打得嗷嗷叫的士卒,多半是孟昶这边的,他还亲自上阵了,可惜完全不是石越的对手。

学习过的,和没学习过的,就是不一样啊。

赵川在心中感慨,让士卒们都散了回去喝点姜茶,把鼻青脸肿的孟昶和脸上带着淡然笑容的石越拉到一边问话。

“怎么样,孟昶,输得还算心服么?”

当然不心服,只是也没办法说啊,输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风波起(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