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326节 突出重围 1
必须要冲出去一部分部队,参加苏北或华北的大战。”

“哦?”将领们有的愈发吃惊,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心领神会,有的恍然大悟。

蒋纬国把萧爻的构思大致上阐述了一遍,最后道:“如此,共有两大作用,一是可挽救苏北、华北的败局,二是可刺激日军恢复攻城,以便于我方守城部队继续大幅度地杀伤日军;同时,城内人口减少了,也能节约粮食、药品等物资。我看,突围出城的部队,还可以掩护大量城内平民撤出南京城,为留守部队减轻物资负担。毕竟,城内的物资确实已经很紧张了。”

“留守部队岂不是注定全军覆没、城破人亡?”唐生智点起一根香烟。

“唐长官,这不就是我们一开始的誓言吗?”蒋纬国看着唐生智。

唐生智没有说话,默然地抽着香烟。

“很好!”陈明仁第一个表示同意,“此举非常正确!我赞成!”

“嗯!确实应该如此!”“不错,继续呆在南京城,什么都干不了,但若这样分兵两路,又可以痛击倭寇了!”“苏北、华北继续溃败下去,我们就是保住南京,又有何意义?”“是啊!我们坚持抗战,靠的不是南京一座孤城,而是广大的国土、众多的民众,如果国土沦陷殆尽、民众落入日军统治,我们就是还有南京城,战争又怎么能打下去?”将领们纷纷赞同。

“建镐,你已经有腹稿了吧?”萧山令询问道,“你准备怎么做?派哪几个师突围出城?派哪几个师留守南京?”

“建镐,我先问一下。”唐生智用复杂的目光看着蒋纬国,“你打算突围出城多少部队?又留下多少部队?突围四成、留下六成?突围五成、留下五成?”

“突围六成,留下四成。”蒋纬国回答道,“出去的多,留下的少。因为,出去部队少,无法解救苏北、华北的燃眉之急,所以必须要多,留下部队多,日军就不大可能恢复攻城了,所以必须要少。”他看着众人,目光炯炯地道,“突围六成,留下四成,但是,我们宣称‘突围七成,留下三成’,扩大突围人数,缩小留守人数,这样子可进一步地引诱日军恢复攻城,同时虚张声势,震慑苏北、华北的日军。”

将领们纷纷点头:“如此,确实很高明、很巧妙。”

唐生智也微微点头:“那么,派哪几个师突围出城?派哪几个师留守南京?”

蒋纬国笑了笑:“诸位长官,谁愿意留下?”

众人都心知肚明,继续留在南京城,死亡率超过95,突围,虽然接下来也是去苏北、华北参加恶战,但死亡率肯定低于继续留在南京城。南京城毕竟是孤城,而苏北、华北则是辽阔的大区域,作战时回旋余地非常大,被日军全歼的可能性自然低于留在已被日军包围的南京城。

“诸位兄弟,你们的部队在南京血战至今,已经够了,对得起国家和国民了。”王耀武第一个表态,“我七十四师刚来南京就走,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我七十四师坚决要求留下!”

陈明仁笑了笑:“我预二师自然也是一样的。”

黄维、宋希濂、李玉堂都忍不住大为动情:“佐民(王耀武表字)、子良(陈明仁表字)...你们...”

王耀武凛然笑道:“诸位,不要以为我和子良是刚来的,就没有你们的精神!我们俩的部队现在也是南京军的一部分。”

不包括民兵,南京军此时下辖:第77师、第88师、第99师、第100师、第145师(川军)、第170师(桂军)、第182师(滇军)、第74师、预备第2师、南京工兵旅、南京炮兵旅、南京宪兵团,总共12支部队,总兵力约10.7万(包括2万余在南京城内的可康复痊愈的轻度中度伤兵,不包括已被送出南京城的2万余重伤员和残疾者),另有4万余民兵、3万余大部分可转为民兵的民工协同作战(实际上还有约十万青壮年妇女协同守城,但她们暂时还没有协同作战,主要负责后勤、生产、劳动等事务)。

蒋纬国顿了顿,开口道:“我的意思是,第77师、第74师、预备第2师留下。”

“啊...”将领们发出一阵低声,互相面面相觑,交换着眼神。

“建镐,按照你的设想...”唐生智道,“继续留在南京的就这三个师?”

蒋纬国点点头:“是的,就是这三个主力师。人数么,留在南京的人肯定是不能太多的,所以,数量不能保证,质量肯定要保证,三个师,清一色的百战老兵,装备清一色德械装备。”

“建镐!”萧山令用肃然起敬的目光看着蒋纬国,“第七十七师也留下?”他心知肚明,第77师是蒋纬国“嫡系中的嫡系”“属于蒋纬国本人的二公子亲卫军”,但蒋纬国却偏偏将其留在南京置其于被毁灭的险境中,不得不让萧山令为之肃然起敬,但他又感到十分可惜。

蒋纬国笑了笑,神色有些苍凉:“没办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第77师战斗力最强,所以,它最应该留下。”他望了望黄维。

黄维脸上没有惊愕或畏缩,他显然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因此回给蒋纬国一个心意相通的微笑:“七十七师一定会履行誓言,与南京共存亡!”

“七十四师也一样!这个任务,我求之不得!二公子,多谢你成人之美!!”“预二师同样。”王耀武和陈明仁都神色肃然。

唐生智望向蒋纬国,神色、表情、话语都似乎别有含义:“建镐,你呢?”

状态提示:第326节 突出重围 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