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18节 大风起兮 1
此时也有中国大使馆,双方仍然保持着外交关系),但实际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中,类似于原先历史上中日战争前期中日两国明明在战场上大打出手但却未正式宣战的奇特状况,英国没有对华宣战,是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个敌人不如少一个敌人”,中国没有对英宣战,是不想“得罪”英国背后的美国。眼下,美国要参战了,德日中三国又是什么处境呢?

德国:虽然不想或不能跟美国开战,但又必须跟美国开战,因为德国把英国打得奄奄一息,就差临门一脚了,但美国却光明正大地给英国不断输血,严重地阻扰了德国获得欧洲战争全面胜利的进程。德国海军没有强大的水面舰队,只能用潜艇群和无限制潜艇战来封锁英国、困死英国,但美国却在德国眼皮底下肆无忌惮地、昼夜不息地把成百上千艘货轮商船从美国开到英国,满载而来,空船而回,然后再满载而来,给英国源源不断地运去英国此时最急需的粮食、药品、燃油、生活物资、机器设备、武器装备,使得被德国用无限制潜艇战封锁得近乎油尽灯枯的英国得到大量的资源,然后继续坚持抵抗德国。从希特勒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希特勒等德国高层如何不恼恨美国?因此,德美之间存在着非常尖锐、几乎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两国爆发战争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完全不想跟美国开战,并且,中美之间也不存在太大的利益冲突,两国是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的。不过,中国需要日本和美国开战,因为日本因为搭了德中的“顺风车”,此时已经越来越强盛,如果就这样下去,在美国不参战的情况下,德中日三国瓜分亚非欧澳,中国最后会非常强大,日本也会非常强大,到时候,无论是中日一对一还是中德合伙打日本,彻底打败日本都注定会让中国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干嘛不让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美国去消耗日本呢?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美国反击日本,打得日本山穷水尽,但美国自身伤亡损失很大,也受不了了,这时,中国再从美国手里接过“打日本”的任务接力棒,岂不妙哉?到时候,日本被美国打得半死不活,中国再下手,肯定会轻松很多,并且,美国那时候肯定也被日本搞得心里发毛了,中国主动要求配合美国或联合美国打日本,美国肯定是求之不得。不过,如果中日现在是敌对国,日本肯定不敢去招惹美国,日本高层必定认为日本是扛不住中美联合攻击的,所以,中国必须现在要做日本的盟友,做日本的“强大后盾”,然后教唆日本去招惹美国,使其引火烧身。

日本:原先历史上日本之所以招惹美国,因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让日本耗尽了资源,美国联合英国、荷兰一起制裁日本,中断向日本出口各种工业原料,特别是重中之重的石油,日本要么老老实实地按照美国说的那么做,放弃侵华,要么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地豪赌一把,抢了美英荷法的地盘,美英荷法不给的东西,日本就自己去拿,自然而然,日本人选择的是第二种。眼下,日本其实不太缺乏资源,因为有中国提供,铁矿、煤炭、石油、钨砂、猪鬃、桐油…该给的,中国都给了,足够日本“和平时期的开销”。按道理,日本没有太大的理由去招惹美国,但实际上,日本是有理由的。日本挑起日美战争共有三大理由:一是日本现在所需资源十有七八来自中国的供应,这种命脉被别国掌握在手里的滋味,自然是很不好受的,更何况,中日眼下虽然“很亲密”,但中日只是互相利用,毫无友谊可言,万一中国不高兴,随时都可以断了日本的资源供应,特别是石油,到时候,日本的处境可想而知,因此,日本必须获得完全属于日本的资源区,所以,日本必须继续打仗,抢占更多的地盘,况且,根据联盟国内部条约,整个澳洲都是日本的,日本早就把澳洲视为囊中物了,没有理由不去占领,夺取澳洲大陆,也符合日本人千百年来望眼欲穿的“大陆政策”,北亚大陆毕竟太荒凉了点,更加宜居的澳洲大陆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其次,日本的扩张已经引起了美国的警惕以及针对性措施,特别是菲律宾群岛,这片群岛正好卡在日本本土与其“南方新领土”的咽喉处,让日本高层深感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必须拔掉,既然要拔掉属于美国地盘的菲律宾,那么,跟美国开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并且要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第三,日本的两大盟友德中都在鼓动、怂恿、催促日本去打美国,当然了,德中是“各怀鬼胎”,德国是希望借助日本重创美国,从而完成德国打败英国、独霸欧洲的千秋伟业,中国则是希望借助美国重创日本。

大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身在其中进行合纵连横,不亚于走钢丝,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

尼采说过,当你凝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蒋纬国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你算计着别人时,别人也在算计着你。蒋纬国相信,自己在算计着日本人时,日本人肯定也在算计着自己,中国在算计着美国时,罗斯福肯定也在算计着中国。

日本人马上就要偷袭珍珠港了,美国人是否设下圈套正在张网以待呢?

蒋纬国在后世曾看过很多关于二战时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资料,其中有种说法是“阴谋论”,这种说


状态提示:第618节 大风起兮 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