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重生大宋做权臣>第二百一十二章 布局(一)
。就是这个萧奉先,劝说耶律延熹不要与完颜阿骨打一个粗人一般见识,结果放虎归山,敲响了辽国的丧钟。要是耶律延熹当时不听萧奉先的,坚持要处死完颜阿骨打,那估计也就没后面什么事了。

完颜阿骨打在建立金国以前,女真人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力量松散,各自为政。但就是因为有了完颜阿骨打的牵头,女真人才能拧成一股绳与辽国抗衡。完颜阿骨打是女真人的领袖,一旦失去了他,女真人依旧只是一盘散沙,不会是辽人的对手。可就是因为放跑了完颜阿骨打,女真人也就变成了辽人的心腹之患。

耶律延熹好游猎,对于兵事自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偏偏他又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他只是一个军事发烧友,所学所会只不过是一点皮毛,但他自己却觉得自己是当世名将。在认为女真人已成辽国心腹大患以后,纠集了全国七十万人马,准备将女真人斩草除根。

可大兵团作战,考验的就是统帅的协调能力。耶律延熹调集了七十万人马不假,但这七十万人却互不统属。辽国与宋国不同,宋国国中兵马皆属于朝廷,听从朝廷的命令,而辽国的兵马虽也听从朝廷的命令,但除此之外更听从各部族的族长命令,甚至族长的命令要比皇帝的命令更管用。

与中央集权的宋国不同,辽国虽是皇帝当家,但国中部族的力量同样强大。那些来自各部族的人马,其实也是各部族的私兵。自从耶律延熹上台以后,任用宠信萧奉先为首的一帮奸党,以至引起辽国内部许多人的不满。若是在宋国,那些对朝廷不满的人除了背地里骂几句娘之外也没别的招,因为他们没有实力去朝廷对抗。

可这搁在辽国就不一样了,辽国内部各部族皆是有兵有粮有地盘,真惹急了那就是造反没商量。数年前辽国上京道的耶律章奴造反,虽然很快就被平定,但也分裂了辽国内部,紧随其后的东京道渤海国自立,耶律延熹虽也努力平定,但最终还是叫金国给捡去了便宜,如今的辽国东京道,已经成了金国的地盘,而原本在东京道生活的辽人,有不少也已经归顺了金国。

张宝来自于后世,对于兵权的重要性自是比谁都清楚。在拿下高丽这块大后方以后,他连lùn_gōng行赏这件事都没着急做,先着手办的便是收拢兵权,确保以后不会出现拥兵自重这种现象。像石宝、邓元觉等原先驻扎在各山头的大将,这回虽然都被安排了一个好位置,但同时张宝也杜绝了这些人私募人马的可能。

梁山预备军,是以后各营补充人马的唯一途径,而掌握后勤补给,更是限制各营将官野心膨胀的重要手段。想要收买人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花钱。而张宝给出的军饷及待遇,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到,哪怕是大宋朝廷,也不敢像张宝那样厚待官军。当然这样做也有弊处,就是太费钱。张宝不大规模扩军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养不起那么多兵。但正是因为如此,张宝的兵才最不容易被人收买。

想要收买人,就要开高价。可人家明明一个月能赚一万块,你拿五千块出来想要收买人家?这不就是做梦嘛。人家犯得着为了你这五千块担着骂名放弃那一万块吗?

张宝不担心自己身边的人被收买,尤其是军中的中高级将官,张宝更是不担心。军中的中高级将官,对军队只有指挥权,但实际掌控军队的,却是那些处于下层的低阶军官。而这部分人,往往不是张宝的死忠便是与张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便军中有大将被人收买,也休想带着队伍叛变投敌,因为没有人会选择跟他走。

当年张宝为了储备人手开办的社团,如今已经并入了张家的军队当中,而社团里的那些人,大多也都已经担任了军中的下阶军官。所以别看张表面上只是掌握着守备军第一营,但随着这次兵马调整,张家军已经牢牢掌握在张宝的手中。

在确定了乐浪、玄菟二郡的郡守分别是吕将、仇悆以后,负责驻防这两个地方的官军也随即走马上任。张宝要做的是文武分家,文臣武将互不统属但又必须配合行事。吕将、仇悆只有治民权,但却不能插手兵事,不过军队的后勤是由地方供应;而驻守地方的官军不得干涉地方行政,但却必须配合地方的行政要求,负责维持当地的稳定。

高丽三面环海,真正需要重兵防御的,也就只有北方。一开始要防备的是辽人,但随着女真人势大,张宝需要防备的对象也就变成了女真人以及投降了女真人的辽人。

有鉴于历史上对女真人强悍的描述,张宝也对北方正跟辽人人掐架掐得正欢的女真人不敢掉以轻心,所调派的兵马也是军中精锐,诸如卢俊义、石宝、邓元觉这类军中猛将,也是一口气调派过去七八位,为的就是要防住女真人有可能的第一波攻势。

女真人如今是鸟枪换炮,自打夺取了辽人的东京道,过去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辽人又成了自己的家奴以后,女真人就开始有点“飘”了,换成他们变得不可一世。人倒霉的时候要装孙子,可成大爷的时候自然就是该报恩的报恩,该报仇的报仇。

先前光顾着收拾辽人这个大仇人了,如今总算能喘口气,那自然也要找过去总是帮着辽人欺压自己的高丽人算算后账。

高丽人瞧不起女真人,认为女真人是蛮夷,是树林里还没进化完全的野兽。但女真人同样也瞧不起高丽人,而且与高丽人的鄙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二章 布局(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