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两百二十章:口出狂言
>

“清风另一个拙见是,向东一路的分行暂时不对外进行借贷。借贷是那些家族很重要的敛财方式,在没站稳跟脚之前,还是按兵不动为好。”

这个谏议不错,王珪首先认可了。

“另一个谏议是,让太子选派一支队伍作为银行的专属守卫。银行是国之重器,任何人敢在银行闹事,都以最严厉的律法进行惩治。”

“这个谏议妙!”

王珪终于得到有用的谏议了。

银行有了这支专属的守卫,不但能看护银行的安全,往返长安运送铜钱也安全许多。

“大唐的屋舍都为木质结构,一旦起火,再有暴徒行凶,损失的可不是几条人命和一些钱财了。如果是有人暗地策划,分别在各州行事,这开设分行可就举步维艰了。”

这些问题他们已经想到了。

他们打算将分行两边的房屋都拿到手,然后拆除一份,以留下足够的空间。现在又有了专属的护卫,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清风手下有几个人会使用水泥建造房屋,到时候可以借调给王行长差遣。用水泥建造的房屋很难毁于祝融。”

这个谏议有用!

“分行留下六成作为准备金,其余四成和熔铸所得利润要押运回长安。或者,朝堂在各州要修建道路和水渠等,可直接从分行调拨钱财。

银行在兑换完新旧钱币之后,主要盈利的方式,一个是收取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另一个是借贷。

刚才在东宫那里已经说了,借贷给商户或工匠是最稳妥的。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收益,就要主动去找那些商户和工匠,给他们讲清楚如何借贷,让他们大胆的到银行去借贷。否则,单靠一些手续费,只能勉强够一个分行的俸禄开支。

银行可以在运行几年之后,改变俸禄制度:手续费缴纳给国库,而借贷所得的收益以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朝堂将不再向分行的官员支付俸禄。”

四人呆了很久,才由王珪问道:“这个...真的可以?”

殷清风所得:“没什么不可以。

开设银行的目的,初期是为了兑换铜钱,长远是为了加快钱币的流通。在商业没有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之前,借贷所得也只比那些官员的俸禄多一点点。

而且,这么规定下来,一些没能力的人可以淘汰下去,又可以促进工商的繁荣。”

四人相互看了看。这事儿还得回去后再讨论讨论。

殷清风说道:“清风对银行的设想就这么多了。四位先生...”

王珪见殷清风要撵人了,他想了想又看向其他三人,见其他三人也没什么要问的了,就准备起身走人。

这时,就听杜如晦说道:“如晦现今在工部任职屯田郎中,不知少郎君对如晦有何指教?”

殷清风心说,李世民对这四大金刚还是蛮照顾的。一个去推广农业,三个去忙乎银行。只要三五年,这四人就能凭着这铁打的功劳而获得宰相职位。别人想发对都没理由。

“清风想的是,只要这新式农耕推广出去,农户就要面临新问题。”

打算起身要走的人也不走了,想听听殷清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以前的农户,每年要缴纳“租”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粮食,会向外贩卖。可能会以五百文每斗贩卖出去。

经过推广之后,他们的粮食会多了几倍。但是,这时他们再去售粮的时候,可能只有五十文甚至更低。也就说,产量虽然提高了三四倍,但农户的收益却要减少很多。”

“啊~~~~这...为什么会这样啊~~~~”

杜如晦还以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呢,结果农民却因此而受穷...这得多大的罪过啊~~这要是被人弹劾了...

其他人之前也只是想着大唐以后不缺粮了,谁能想到还有这种可能。

“发生这样现象,清风称之为供求关系的变化。

供,就是提供者,求,就是购买者。

一种货殖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求比例。

买的人多,而卖的人少,价格就由卖者决定,会很高;如果是卖的人多了,而买的人少了,价格就由买者决定,通常会很低。”

杜如晦可真急了。

一方面呢,以前农户再苦也没人在意,现在经过他推广,农户的收入反而要降低,不但他要受到弹劾,就是太子也要受到牵连的。

而另一方面,让大唐不再缺粮是他的骄傲,他不允许出现瑕疵。

“少郎君可有对策赐教?”

殷清风受到:“清风想到了两个办法。”

“两种?”

四人心说,我们急得都像什么似的,你这一张嘴就两个办法,想羞死我们吗?

“虽然朝堂要在天下各处修路修水渠,但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修完之后,那么农户还得指望自家的几亩地求温饱。所以,想要解决农户因为粮食多产了,还得依靠他们自己。

第一种办法是,鼓励农户多养殖家禽家畜。

就清风所知,平均每天能吃到一顿荤食的家庭并不多。农户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去换取钱财。

第二种是...”

“房某冒昧打断一下少郎君。”

房玄龄突然插话问道。

殷清风一听这“房某”二字,突然感觉很舒服。这几个人都辣么谦卑,他真是受够了。

“粮食丰产,农户收益减少。若每个农户都去养殖家禽等,要不了多久,不又出现少郎君说的那个供大于求了吗?这该如何解决?”


状态提示:第两百二十章:口出狂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