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二十八章:格物致知
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

清代《康熙字典》标志着中国开始出现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

颜思鲁精于文字音韵,颜师古是中国著名的训诂学者,殷清风带着一本断过句的《论语》来,他很期待颜氏的表现。

或许是常年读书的缘故,也或许颜思鲁已经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纪,他看向殷清风时双眼是眯起的,“听说老夫的妻族出了一个才能绝世的少年郎,今日一见,倒也不负盛名。”

殷清风心里吐槽,你都是爷爷辈的,说话还这么文绉绉的,有意思吗?

他从马周的手中接过一个木盒,“家父让外孙给姑翁带来一个小礼物,并让外孙向姑翁致歉。”

说完,他走到颜思鲁的面前双膝跪地,将捧着的木盒双手高举到颜思鲁的面前。

拉拢颜氏,少不了要理清殷元这些年与颜氏的冷淡交往。消除了这点小隔阂,彼此才能坐下来像一家人一样和和气气的说话。

颜思鲁楞了一下,没想到殷清风会提到殷元。“你是晚辈,个中原委...”

颜相时上前两步扶起殷清风,“你阿耶是你阿耶,你到了这里,就像自家一样。”

殷清风顺势站起后,“家父不但给姑翁准备了礼物,给几位伯父也准备了礼物。”

马周上前将剩下的五个盒子捧在殷清风的身前。

殷清风打开手里的盒子,将一副老花镜递给颜思鲁,“这是家父命人用水晶磨成的眼镜,姑翁和五位伯父的读书时能用得上。”

颜氏六人不解的看着殷清风手里的老花镜,颜师古疑惑的问道:“此物如何使用?”

殷清风展开镜腿,架到颜思鲁的双耳上。

“咦~~~”

颜思鲁伸手拉下眼镜又将眼镜抬上,用不敢置信的语气说道:“此物真是太神奇,老夫已经多年不曾清晰视物了。”

他在镜片后瞪圆双眼看向殷清风,又转头看向自己的子侄,“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殷清风趁着功夫,将剩余的眼镜交给颜师古五人。

他们在听到颜思鲁的感慨时,就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等接到眼镜后更是第一时间带到耳朵上。

最年轻的颜勤礼惊讶的喊道:“呀!还真是!眼前登时就清晰了~~~”

古人读书的时间长,早晚的光线又暗,还不注重保护视力。十个读书人里最少九个是近视眼。

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绝大部分的人到了四十八岁左右,都会生老花眼。无论是正常视力还是近视眼,随着机体的老化,老花眼都是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小插曲过后,颜思鲁架着眼镜说道:“清风你再给老夫解释一下什么是知行合一。”

马周虽然没听过知行合一的言论,但这四个字的出处还是知道的。他本来就对殷清风的学识敬佩得很,此时更是集中精神听殷清风如何解释。

殷清风说道:“《礼记?大学》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说的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东汉的郑玄解释为:事物之来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外孙又在某部典籍中看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追求,其前提是修身齐家。但外孙以为,格物致知应该放在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间。

外孙当初就在想:在修得己后身后是齐家,但这个齐家是怎么齐呢、又为什么要齐家呢?

外孙曾在去河东的路上在一处农家借宿。这户农家有一个邻居,是一个孀居的母亲带着一个十六岁的读书郎。母亲为了儿子能考取功名,自己做女红换来柴米油盐又自己下地耕田,为的是不让儿子专心读书不要动一指的阳春水。

外孙后来就在想,既然古人已经说过修身齐家,为何世人,包括那位辛苦的母亲和那个读书郎的眼光都放在治国平天下上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立志要在朝堂上施展治国平天下抱负的读书人,连阳春水都不沾一下,他如何懂得百姓的疾苦,又如何制定出能让万民收益的政令?

所以,后来外孙得出一个结论:齐一人之家只是基础,格物致知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如何格物又如何致知?无非就是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以及多做!

多看,离开书屋,走到市井当中去,去看看这世间的百态;走到群山大川去,去领悟这自然之道。

多听多问,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有“一字之师”的谦卑。可见,这天下处处都是学问,求学问不能只拘泥于典籍,哪怕是一个乞者也会有给出一些启。

多去想,将自己学到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学问,而不是张口闭口的子曰子曰。

读书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

读死书让人不知变通、不能活学活用,认为书上怎么说就是什么,有些书只是著书立传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过认真的;死读书是说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八章:格物致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