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四百二十五章:五年计划
:种地和养蚕。

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为何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力水平提高、产品的商品性多样化、自由雇佣劳动充足,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萌芽已经出现了,可为何进展缓慢,而不像白皮猪那样的快速发展出真正的资本经济呢?

相比那些出外烧杀抢掠的白皮猪不同,中国古代,除了儒家思想的限制外,百姓的购买力不足、特色经济不明显。

购买力不足与特色经济不明显先解决哪个问题?

一九八七年的中国还在宣扬万元户,但肯德基到来后谁不想去吃一顿?

同样,他为何要把滋味楼等产业加盟出去?

百姓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前景,自然会动心。心中有了动力,百姓就会改变他们以往的谋生模式。

而这时,由zhèng fǔ引导和组织,演变出集体农庄并不难。

不管当地有没有影响力强大的宗族存在,又或是集体农庄最终会不会被这些宗族把持着,但在最初,只要让百姓看到单一家庭与集体经济的区别,他们会行动起来的。

集体农庄不但可以发展出单一的产业模式,也可以发展出农工结合的模式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州或几个州范围内的特色经济体。

有了足够的原材料,工商业发展就顺理成章。而那些提供原材料的百姓,也就成为了消费大军的一员。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一个需要时间才能产生的循环。

李世民追问道:“这些内容你可写出来了?我带回去仔细看看。”

相比直接肢解那些累世的门阀世家,更改税赋制是很轻松的事情。当那些文武群臣知晓了其中的利益,不用他去说什么,那些人自己就会行动起来。

现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他要废除奴婢制。

那些文武群臣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当知道这个集体农庄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他们会率先行动起来。

到那时,废除奴婢制的阻力必然更大,但不是不能解决。

观音婢告诉他:利益是可以交换的。他认为很对!

反对他废除奴婢制就是与他为敌,而响应他的政令,他可以用他们想要的利益去交换。

但这一切都需要他对集体农庄有了充分的认知才可以。

“对于集体农庄侄儿还在整理与构思中,请叔叔再给侄儿一段日子,侄儿保证在出游之前献给叔叔。”

距离他成为一国之主,距离他颁布政令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不急。“你出外游学后,你留下谁来执行你的想法?”

殷清风像是变戏法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去。

表皮是空白的,第一页写着:《五年计划》。

他接着往后翻:梧桐新村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如下。

李世民沉浸在字里行间。

目光停在最后一页,李世民思索了很久,扬了扬小册子说道:“你说说这个《五年计划》吧。”

他模糊的觉察出这个小册子的不简单之处,想要在殷清风身上再求证一番。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治理一地与治理一国相同相通。

治理,讲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治理,“可持续”就是“一世”,就是长远。国君与百官谈政绩,也要讲“万世”,讲全面,讲长远。

陈仙人曾说过,一国之政通人和,或一家之万事和睦,都离不开钱财二字。没有钱财之忧,才会政通人和、才会家事和睦。

朝堂缺钱了,可以巧立名目收取苛捐杂税。但那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最后的结果就是国祚不久。

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的钱财让所有的后世人都羡慕,可汉武帝之后呢?

国库积累钱财,不是依靠节俭,也不是依靠轻徭薄赋就足够了。”

李世民在心中呐喊:果然!果然!

“当初的文景时期,与现今的大唐何其相似?都是因多年的战乱导致百业凋敝、人心惶惶。

读史可知兴替。

叔叔的才能犹在文景之上,治国之策也不再是黄老之术,以叔叔一人之功立下文景盛世自然不在话下。但以后呢?

世人最怕的就是人死如烛灭,而君主最应该担忧的是人亡政息。

叔叔腹内有许许多多的治国量策。如何执行,又如何延续下去?

这本《梧桐新村的五年计划》是一个缩影,叔叔可以引申为治国之策。

治理一国,既要看眼前的政令通达,又要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教化是否普及;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看“后劲”。

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总之,要谋“一世”,讲长远,而不能只谋“一时”,只顾眼前。

叔叔可以把治国看做是像行军作战那般。

行军作战要事先制定需要多少的兵将、多少的粮草、每日的行程是多少,最后是全歼敌军还是消灭一部分让敌人投降。

治国又如远行一般,需要知道前面会有哪些城镇。每当走进一座城池,距离最后一座城池就更近了一步。

治国也如读书一般,先从识字认字开始,学《弟子规》、学《五经》,最后去参加科举考试。每精通一卷经书,便离科举更进一步。

治国也可以分步骤进行的。

以修水泥路为例。

预计需要多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五章:五年计划--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