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六十七章:王府夜宴 2
流芳后世的唐朝的名臣,并没有一个开创性的人才。就连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他们都没能完善,好歹王安石还整个青苗法出来呢。

不是说他们不够优秀出色,而是殷清风站在后世的基础上,来回过头去,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他们。

《中国通史》纪录片里面说“魏徵是贞观盛世的总设计师。”

按照当时唐朝的执政思想和方向来说,这个称谓也过得去。但,与邓老爷子相比,差得就有些远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建一个新政权容易,建一个新制度难。

如果按照隋朝前三十年,或前二十五年的时间计算。从李渊到李世民当皇帝这三十二年来说,还真未必比得上隋朝。

科举制、大运河,长平仓、灭吐谷浑,这几项就够李唐汗颜的了。就连灭突厥的功劳,最少也得分裴矩一半吧?

剩下能比的,只有战高丽和灭高昌了。

最少,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新突破。

没有新突破,就要走上王朝更迭的老路子。

古代所谓的盛世,只不过是经过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矛盾没那么激烈罢了。文景之治是这样、开元盛世是这样,康雍乾也不过如此而已。

真正有开创性的王朝,反而寿命很短。秦朝如此、王莽的新朝如此、北魏如此、隋朝如此。

要不是北宋立国之后,没有坚决的将防线推到长城一线,以北宋的历史成就,或许比唐朝还高。

古人总说“以史为鉴”,但顶多是不犯同样的错误罢了。真正做到推陈出新的,李世民比不过秦嬴政、王莽、拓跋珪、杨坚。魏徵、房玄龄等人也比不过商鞅、李安世、王安石。

殷清风多少也品出来,李世民一直惦记给他找老师的原因了。无非就是让他头上多一个宰相门徒的帽子,让后能若干年后,他文可入相、武可出将。

可如果他真拜了某人为师,辈分矮了一头倒没什么,关键是,他需要的是一个平等交谈的机会。只有这样,这些帝国的大佬们,才能心平气和的,来听取他的建议。

他刚才抛出来的问题,就是要告诉他们,想收小爷为徒可以,你得比我牛。最少小爷我已经提出了开创性的建议了,你们呢?现在还处于拾缺补漏阶段的认识和能力吧。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王府夜宴 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