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明末抉择>第四十一章 埋伏与反埋伏(3200字,求收藏,求推荐)
队员在吕梁山里进行过的侦查和反侦查的训练就不下百次,早就摸索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心得。即便面对最精锐的明朝正规军也不在话下,何况是这些散兵饥民。

训练只是基础,关键还是装备。每人配备一把铁焰镇目前已经验证可行的最先进火器——火线枪。这把火枪上面基本已经体现了何顾能想起来的所有枪械原理。

子弹一体化,制式化;折杆式后膛装弹;制式膛线;初始枪管射程一百五十米,通过螺纹加装一截七十厘米的枪管可以将射程提高至二百五十米。

需要单独提一下的是在何顾跨时代思想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奇葩子弹,这种子弹虽然是弹壳内置火药并加装弹头,但由于何顾并不知道现代子弹底部里面有一个燧石击发装置,所以这子弹采用的是子弹底部加装一个火药小帽,然后用燧石和火绳进行双向击发。

之所以采用双向击发,是因为虽然引燃火药已经进行了数十次改良,但使用燧石击发的时候依然存在十次至少有两三次不能顺利引燃火药的状况。考虑到突袭和稳定的两个层面,这种不伦不类的射击方式就此诞生。

但正是在这种一次次看似不伦不类的技术改革之中,一些火药和枪械的革新节点正被一个个提前发现,比如弹头。大明朝的子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做散射用途的铅子,一类是做点射用途的铁丸。

何顾由此产生好奇,为什么近代子弹都是铜制,而且是尖头底碗的形状?

一系列的试验因为何顾的疑惑而产生,惊喜也随之而来。铜的质量比铁更重,比铅更稳定,再加上尖头造型以后,射程直接飙升了三成。而弹头底碗的作用更是巨大的惊喜,以前为了将火药爆破力利用最大化,弹丸往往是和枪管直径严丝合缝的,这就导致装弹极为不便。

而这个弹头底碗的构造,原来是为了利用火药的爆破力将其稍稍撑开,从而达到和枪管直径的高度契合,进而将射击力最大化。

当然,这种子弹也有一种致命的缺陷——铜这玩意儿,可不便宜……砸扁了刻上字就是货币……

如果说蒸汽机引导了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何顾的出现至少也引发了一个明朝火器再进化的小**。而所有熟读明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个时代,正是华夏火器领先世界的年代。在不知不觉之间,铁焰镇站在明朝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看向了更远的方向。

而此时,阿瞬和蒋冲驹各率五十名特战队员分为两队,又五人一组分为二十个小组,正端着将近两米的火线抢对准一个个炮兵阵地进行斩首式射击。会放炮的只有那些穿着破烂军装的明朝士兵,一轮齐射过去下面的炮兵阵地就乱了营,两轮齐射过去架在半山腰的三十架火炮周围便一个活人都没有了。

紧接着,一颗颗黑色的手雷被丢进了乱哄哄的人群里,随着数十声轰然巨响,六盘山上至少两三里长的伏兵阵地登时溃散,一起连滚带爬的向南边溃逃,中间失足从山腰坠谷的不计其数。

其实这种手雷匪兵大可不必如此害怕,因为这依然是不伦不类的跨时代产物。虽然外面包裹了凹刻方形花纹的铁皮,但由于个头太小,火药爆破力有限,这种手雷通常只能迸成四块,而且杀伤力也很感人。

这么说吧,五个人站在一起,把手雷扔他们中间,如果运气足够好,五个人都可以毫发无伤,最多就是有点耳鸣。如果运气比较差,那无非就是被铁片划个口子,对战斗力毫无影响。如果老天爷看你特别不顺眼,一铁片正中哽嗓咽喉,眼珠子太阳穴……那就是你该死了。

杀伤力不足没关系,震慑力十足就行了,在大明朝,震慑型武器不一定要是核武。

王大梁蒙了,他还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看见北边的伏兵阵地忽然溃散,然后一窝蜂的向着自己的方向溃逃过来。

紧接着,山谷中原本是被伏击的对象反击了。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埋伏与反埋伏(3200字,求收藏,求推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