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重生东汉末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形势
字迹,也为了便于运送,而特意加上了一个盖子。盖子是以薄木板制成,非是以后世的合页制成的翻盖式,而是于黑板的上下两个边缘挖了小槽,做成了类似于推拉式盒子的样式。

整个黑板加上盖子亦只有一寸厚,既节省了时间,亦无传令错误之虞,更不会亦在传令途中因刮擦而导致字迹模糊,易于运送和书写。在外面贴了封条后,还可保证消息的保密性。

这个小盒子制作方便,也免去了在行军途中携带笔墨纸砚的烦恼,较之帛书便宜,较之竹简隐秘,也确实曾给郭斌解决了大烦恼。只是,还是稍显笨拙。

而这个铅笔,却是在无意中研制出来的。

郭斌虽然颇为喜爱书法,却只是作为爱好来用的,若要他整天以毛笔记录读书笔记,记录日常的琐事和行程,则算是难为这个习惯使用圆珠笔的“现代人”了。先不说又是要磨墨,又是洗笔,单是书写时对于动作姿势的那一套要求,就让郭斌腰酸背痛了。

为了便于书写,在这个没有橡胶,没有塑料,没有先进化学科技的年代,郭斌能想到的也只有铅笔了。他只知道铅笔不是用铅制成,而是以石墨所制。便命人四处搜购石墨矿石,研磨成粉,并以清水冲洗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然后又在石墨粉中加入少量松香,以增加其粘稠度,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铅笔芯的形状。

然后他又找木匠切割出长约二十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将略细于铅笔芯的铁条烧红了,放在细木条中间,使其烧出一条笔芯粗细的凹槽。然后,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紧、粘合,这样,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便算是制成了。

因为这种铅笔不能在锦帛上书写,郭斌硬是使人找出当年蔡侯纸制作的工艺,在阳翟县开了一家文具厂。工厂中既制造铅笔,又可以造纸,于最近方进入大批量生产的阶段,郭斌便在此次驰援长社之时,携带了大量的铅笔和纸张,专门用于军令传递和送人之用。

对于这种新产品,郭斌非常喜欢馈赠给好友、师长,他在这方面从不吝啬。因为他的好友、师长,都是朝中有头有脸人物。袁绍是汝南袁家的大公子,曹操的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他的父亲曹嵩虽为曹腾养子,却也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官至太尉。卫仲道是河东卫家的公子,卢植、蔡邕俱为当世儒宗。郭斌在京中所结识的这些好友师长,哪一个都是声名显赫的厉害人物。因此,将新产品赠与他们使用,亦是扩大影响力的好办法,是免费的广告。

郭斌从未做过赔本的买卖,如此好事,他何乐而不为呢?

此次率军前来支援皇甫嵩,出于习惯,他也让郭大携带了大量的纸笔,作为礼物赠送给军中众人,非但皇甫嵩和朱儁两位中郎将有,随行的一众佐官、司马等人亦是一个都不能少。

所幸黄巾军只在城北和城西安置了帐篷,郭大方得以无惊无险地潜入长社。

接到郭斌率军前来的消息,皇甫嵩很是高兴,也将郭大随身带来的纸笔赏赐给手下的将佐官。然后写了回信,交于郭大。待将书信贴身藏好,郭大便辞别皇甫嵩,从长社城南门出来,绕了个大圈子,回到了郭斌的营中。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五章 形势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