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平淡为官>245.开药
赋国用饶,当时的百姓所承担的赋税非常的沉重,若是再加税便会让天下沸腾,这才是宋神宗愿意让王安石主持改革的原因。

这两次变法,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最为重要的两次改革,所为的都不是老百姓,而是为了皇帝自己,可赵祯却不同,当徐清提出五年时间便可以改革成功的时候,赵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感到兴奋,或是质疑徐清,会不会因为改革速度太快引起天下更大的纷争,进而威胁到他自己,而是担忧会不会遗祸百代,就这一点,便堪称明君了。

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徐清的态度也变了,用词便也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继续推诿或者是采取讲故事的模式,而是直截了当的说了“足矣”这两个字,然后便双眼盯着赵祯,平视着他,一个皇帝。

赵祯看着徐清的眼睛,心里面闪过种种念头,自从见到徐清以后,对于一名臣子的概念便慢慢在赵祯的脑海中被打破,在徐清的身上,他真的很难有那种自己是皇帝的感觉,反倒是跟一个朋友在聊天一般,两个人明明在说着国家大事,可是口气却像是在谈家常事一般,而现在,徐清则给了他更大的惊喜,面对徐清他说道:“请先生赐教。“

徐清拱了拱手,在脑海之中又厘清了一遍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口说道:“依臣之见,改新政之首要,不在乎于理,而在乎于利,只要陛下的新政能够让天下万民中的绝大多数得到好处,而不是让自己的道理凌驾于所有人的生计和利益,那么改革便能畅通无阻了。

而若要让天下万民得到利益,那么首先陛下就必须要先拥有足够多的利益,在这里,臣便举一个例子,将这天下比作一张面饼,陛下、群臣、百姓、宗亲便是准备分这张饼的人,谁都不可能多拿,在这个时候,无论谁想要多拿,便是在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便是此时的变法,陛下想要为国家争取更多的钱财、民力来一统天下,此法势必会影响天下其他人的利益,饼本来就那么大,陛下又拿走了最大的那一块,天下自然纷扰不堪了。“

“而若天下纷争,则改革势必受阻,这便是眼下的局势,陛下想要让天下不再纷争,除了继续维持原本的分配模式之外,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就是陛下能够让这张饼变得更大,到时候陛下便能够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天下万民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各取所需,岂不更好么?”

“利从何来?如何取利?”赵祯兴奋的问道,开源节流自古以来是朝廷增加税收的办法,可大多数情况下,朝廷能够做的都是节流而非开源,概因为开源按照古代的科技,实在是太难了。

“利从工来,以商取利。”徐清振振有词的说道。

“何解?”徐清的这句话无疑让赵祯耳目一新,此时的他整个人都扶在了桌子上,双手支撑压在桌子上支持着整个身体,看着徐清,双眼之中充满了好奇,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会有的表情,那是张骞到达西域见识到了新文化时会有的表情。

“陛下应该知道,我朝一年之国税,是以农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此也是自夏商周以来之惯例,可陛下曾有想过,我朝现今之商业规模,已经是三倍与唐了么?”徐清对着赵祯说道,这个数字是范仲淹告诉他的,刚刚听到的时候,徐清也是非常的吃惊,人常说宋朝是个富庶的朝代,从这个数字中,徐清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朕知道。”赵祯点点头,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又如此的勤勉,这样的数字他怎么会不知道呢。

“那陛下可否知道,我朝一年之岁入,其中商税才占据我朝之税收不到四成,这还是加上了盐铁茶专利贸易之后得到的数字,若是减去盐铁茶这三项,我朝之税收,占据国税才区区一成而已!与唐朝并无所差别,陛下,这个数字难道还不能体现问题的严重性么?”

徐清的这个问题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商业和商人,就从来没有正眼看过,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是重农抑商,把商人摆在一个非常下贱的位置,尽管他们其实很有钱,可是这就是中国人的社会观念,数千年来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改变,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现在被徐清一下子提出来,赵祯自然是反应不过来的,所以他冷静的想了想才开口说道:“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依臣之见,如今我朝商业发达,就应该让商人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所以臣觉得必须要增加商税,最起码也要让商税成长到国税的三成,然后减少农税,以此来平息地方乡绅的怒火。“徐清很是轻描淡写的说道。

“减少农税固然可以平息乡绅的怒火,可冒然让商人的税收从一成变到三成,不会让商人愤怒么?“徐清这个粗暴的回答让赵祯有些目瞪口呆,他甚至以为徐清是在开玩笑呢,可面对赵祯的质疑,徐清立刻回答道:”不会,在减少农税的同时,我们可以下达法令鼓励乡村之中的居民进入到城市之中,让他们从农人变成商人,以此来减轻商人的用人成本,这样一来,商人尽管会增加许多的税,可是在人力成本上必然会下降很多,这样一来,他们即便有损失也不会特别的大。

到时候只要陛下再开放海关,让他们可以尽情的自由贸易于我朝和平之国来赚取其中的利润,然后再把其中出类拔萃之人加封官职,给他们一定


状态提示:245.开药--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