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神将之风起云涌>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计
的诸葛亮,曾经就说出过:“为将而不通天文,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孙子兵法中也在《计篇》中把为将之道的标准概括为五条,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为将者披坚执锐,征战;为王者运筹帷幄,诛心。这是郑和下西洋里姚广孝所说的。

可见将,乃三军之主心骨,他们自身的强大,也是为整个军队的强大而打下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将领能够以少胜多,有的则是被以少胜多的原因之所在了。

花荣二人不敢耽搁片刻,立刻就往军营,调动两千轻骑,即刻朝梁郡进发。而吴三桂则是悠哉悠哉的走着,毕竟袁崇焕已经向他们承诺,一定会拦截住从青州和冀州来的凌宇的军队。他自然可以放缓步伐,更加的从容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有多么的危险。

。。。。。。。。。。。。。。。。。。

反观李义府,显得有点坐立不安,十分的焦急,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因为李义府心里总有一点不安在涌动。他也很是觉得愧疚,本来自己的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但却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背叛了凌宇,自从他跟随吴三桂叛变,每每这么想,都会想要偷偷回到青州,去负荆请罪,但是好像每次吴三桂都能察觉到,和他说凌宇是不会原谅他的,不过是小心眼的人罢了,自己几人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结果凌宇一直都不肯给他们权利,一直若有若无的打压着自己,让自己等人没有太多的权利。和珅,李义府,吴三桂,秦桧四人都能感觉得到。李义府还好,自己的儿子混的顺风顺水的,但是其他三人,日益心里不平衡,在刘辰派人来接触的时候,就将这种情绪彻底爆发了出来,导致了现在的叛乱。

就比如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是当时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当初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吴三桂是这几人中,是真正叛变过的,这让凌宇对他也是格外的重视。和珅只是贪,李义府和秦桧都是妒贤嫉能,所以凌宇对他们压制的不是特别狠,但没想到恰恰在这个很是关键的时刻,他们几人叛乱。

“吴三桂,恐怕凌宇已经派人来追我等了。”李义府实在是忍不住了,说了一句。

“追?他追的上来吗?一旦他敢离开,徐州的刘辰就会帮出兵,过河拿下下邳,而且袁崇焕也会拦住凌宇,我等绝对会飞黄腾达的,让你把你儿子策反,你竟然都不敢,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吴三桂不屑的说道,他之所以用办法让李义府策反,实际上还是太过想将李湛收为己用,若是能再策反几个龙虎卫,那对凌宇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打击。但谁知道李义府根本就没这么做。这也让吴三桂的计划落空。

。。。。。。。。。。。

“凌宇的手段你也不是不知道,当初袁崇焕和袁绍被凌宇打成什么样,你也是当时的见证者。”李义府不甘示弱的说道。

“哼,我是看在你儿子的份上。。。额。。还有你也和我一样的处境,否则我怎么可能带着你一起叛乱!”吴三桂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立刻改口说道。

李义府心中暗叫,果然。当初他一直催促自己去找李湛,心中就很是疑惑,李湛是绝对忠心于凌宇的,让自己去拉儿子下水,那不就是摆明了将叛乱的计划告诉了凌宇吗?索性李义府就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听吴三桂的。而如今吴三桂的本性也就这么在不经意间暴露。

吴三桂见李义府不说话,于是恶狠狠的说:“你若是再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事实上,李义府已经后悔了,为什么要听信谗言,而且当时他也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自己完全是迷迷糊糊,每次回想起都感觉自己当时的状态有点奇怪,所以他猜测很有可能是自己被下药了。但一直没有机会能够证明,所以也只有默默的不说话。吴三桂露出丑恶的嘴脸,让他只能更加的小心吴三桂这个小人。

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