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元末新世界>第一百八十六章 军心2

“明校尉,各部的操练强度可以再适当加大,都给我把力气使到操练场上去!”于志龙吩咐道。明雄赶紧应诺。

“将士们对战后赏赐反应如何?”于志龙问方学。

“回将军,所有钱物已经全部分发到有功将士手中。按照将军要求,各部皆是当众宣讲其功迹后,才将赏赐颁发,决不会有克扣赏金,中饱私囊之举。宪兵也同场监督,将军尽可放心!”

“此次多赐财帛,而少分田亩,不知诸部可有不满?”于志龙再问纪献诚。

“请将军放心,诸将士并没有什么怨言?大家伙知道一个临朐县城能有多少闲置的田亩?更何况这城内外先后又来了数万人,这些人家来投,皆需县里划拨田亩以安家,人多地少,又可奈何?若非如此,将军又怎的会大举招募人手,垦荒屯田?如今县里诸般行事皆是为活我军将士百姓,众人皆称颂不已。”明雄一一陈禀,纪献诚、马如龙亦点头称是。

于志龙这才放下心。

给有功将士封赏土地,是于志龙与谢林、赵石等数次讨论后确定之事。于志龙如此重视田亩分赐,主要是有恒产着有恒心,这也是谢林当初力劝于志龙考虑施政的一条建议。

谢林为此还举出圣人之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这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一段,其实前面诗经还有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改成白话就是,人们白天割草,晚上编绳。等到把自己的茅屋建造好了,才会开始想到去播种耕地,种植百谷。

其实于志龙的短期目标就是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出入有衣,座上有食。但是这个目标其实极难实现,它涉及到土地政策,分配政策、税收徭役政策,农工牧渔生产及朝廷自身的廉洁运作等多项内容。即使是到了数百年彻底的社会大革命后,才算是完成。

在这个乱世,能够有屋有食,对于平民百姓就是一件乐事了。

谢林提出“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于志龙深以为然。

在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土地就是最直接,最大的财富,故此对于投奔的流民、匠户、及其他各色人等,于志龙尽可能安排其谋生之资,收缴蒙人大户的田亩后,将土地一块块分给这些投奔之人,甚至大力鼓励开垦荒地,并赠以作物种子、牛羊。农具等,想方设法帮助其盖起家舍。最后令谢林的县府衙门出面,明文书,立地契,盖上朱红大印,一式两份,分别有农户和衙门保管。

有了这些文书凭证,这些投奔的民户才算有了落脚之地,不再为一家生计颠沛流离。这种归属感是靖安、顺天军能够得其效死力的最有力支持。

先解决生计问题,再考虑知礼节明德的事,是于志龙的一个长期打算。

作为靖安军的副手,赵石现在可谓是一人之下,他虽讲不出那么多大道理,但是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的事绝对是在赵石心里排第一位,所以他全力支持于志龙和谢林的诸项活民举措。

目前人多地少,大家都明白,赵石孑然一身,根本不在乎多少军功赏赐,故领了军功后,大部分银两皆分授其亲卫,至于田亩也全部转给方学,交代其转授军中孤儿寡母之辈。此举极得军心,满营将士皆敬称石将军。

虽然赵石本人不关心,于志龙却不能不考虑大家的感触和想法,人非圣贤,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父母妻儿要供养,将来也想着要光宗耀祖,长期没有这些身外之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手头的可用之地实在是太少,好在银两尚多,所以这次对部下诸将的赏赐就以金银为主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六章 军心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