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谢河畈>霁岚轩
约二十里的向阳湖,是原中央五七干校的所在地。69年,沈从文从北京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思想。当地流传一顺口溜,北京佬,穿洋装,戴手表,住得孬,吃得好,想回北京,回不了。当时流行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不是戴帽的右派,就是挨整的臭老九,属于牛鬼蛇神之类。当地的村干部和居民,对“发配”和“流放”到干校的文化人,言语间颇多鄙视,行为上不缺趁火打劫,偷摸哄抢不时发生。沈从文年近古稀,体弱多病,负责看守菜园,轰鸡驱猪赶牛,防人顺菜摸瓜。

谢清溪在地区师范学校读书,慕名而去拜师。他凭家学渊源,才思敏捷,敲开门,再用诚挚好学,勤奋上进,结下缘,继因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与沈从文建立忘年交之谊。70年,沈从文转到三十里外的双溪镇落户,在废弃小学的一间破败教室安家,天晴室内晒太阳,下雨房中观瀑布,青蛙脚下跳高,老鼠床上跑马。谢清溪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小学教书,他仍旧按时去探看老师,带些吃食和衣物,帮着干活,翻修屋顶。沈从文心绞痛旧病复发,也是他背到医院抢治,陪床护理。病稍稳定,他将老师接到家里养病,精心伺候,像儿子照顾父亲一样。这期间,沈从文心情舒畅,留下了墨宝。病好后,沈从文回了北京,之后推荐谢清溪去武汉大学进修深造。

儿子缠着袁秋华吵闹,要爬假山,要荡秋千,要摘花花。

谢清源的妻子弯腰抱起他:乖孙嘞,奶奶带你去吃糖果,好不好?

儿子走后,袁秋华轻叩三下房门。

谢清源开门,将她让进书房。

谢清源穿灰棉袍,套棉马褂,着棉布鞋,窄看他古代文人的穿着装扮,就此认为他是不苟言笑,严肃古板的古董,则属于以衣衫量人了。袁秋华早就听族人说过,其实呢,族长谈吐风趣,既会市井的趣语村言,又懂士林的诙谐辞赋,擅长活跃气氛,是个快活人,去哪儿都是笑声一片,走到哪里都受欢迎。他极好搞笑取乐,喜欢嬉嬉哈哈,嬉戏闹腾,跟人逗趣耍笑,正经话,机智言,又隐藏在嬉笑戏谑的开玩笑里。言轻意重,意味深长,当时不觉得,某天因某事,就忽然醒悟过来,原来他话里有话,事里有事,原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明白了他暗有所指,会心一笑,越来越佩服了。

神采矍铄,清清爽爽,确实与众不同。袁秋华还知晓,他越活越不拘礼节,越老越顽皮,跟晚辈嬉笑,不分上下,不论大小,不讲尊卑,更像老顽童。虽在非正式场所,他是老顽童,一到正经场合,族长开始问事,却威风八面,特有一股威严,自扬一股豪爽。他判事动机相当纯正,对做好事的好人一贯维护,对兴风作浪的坏人,一律严加惩处,不怕得罪小人,哪怕是得罪沾亲带故的一大群人,也要秉公而断,主持正义,维系公共利益,维持家族秩序。

暗柳如烟,暮雨生凉,帘半卷,花雨滨纷,风在半掩的窗前试探着,偶或翻动桌上摊开的书页。房中,一盆炭火燃得正旺,红通通,暖烘烘,热腾腾,室温宜人。

谢清源搬把椅子放火盆边,摆手一请,示意袁秋华坐下烤火。

袁秋华环顾四周,触目所及,四壁皆书,她喜不自禁,伸手翻阅起来:哇哇,像图书馆耶,啧啧,好多古书啊!真不愧是书香门第,诗书人家。

谢清源说:哈哈,爱书之人看见书,犹如酒徒嗅到酒香,双目灼灼,发贼眼之光!

袁秋华抚额一愣:看到这些买不到的古藉,我正想偷呢。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哦,在武汉的时候,我经常去兰陵路的古藉书店淘气,碰到绝版又买不起,手里就拿本套封皮的旧书进去,偷偷将封皮套到绝版上,把旧书放回书架,手里再拿着绝版,大摇大摆地出来。

谢清源拍手大笑:你这孩子,确实淘气,古灵精怪喔,不过孔乙已说,“读书人窍书不算贼”。我这些书,免费向族人开放,你不必耍心机,看上哪本,就借去读,记得归还,就好。

袁秋华合上手头的书:今日,鄙人就借这本竖版繁体,文言文的《道德经》,可行否?

谢清源说:怎么不行?好货遇到识货人,幸哉乐哉!好书遇到爱书人,不亦悦乎!

袁秋华说:阅读嘛,多多益善。借书哩,我可是贪得无厌的,只要你不嫌烦,我还需时不时来打扰呢。

谢清源说:我热烈欢迎,这还有《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只要你需用,我一定会拱手相借!

他不喜欢读现代文学,尤其讨厌发表在杂志和报纸上的文学,认为那些东西一团糟,流行胡说八道,尽渲泄些无聊的酸水胀气,不看比看了好,看了会把人脑子搞成猪脑子。谁在真正做学问呢?游戏人生,玩文学而己。他的观点就是古典才有文学,而流行的通常是粗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在数钱,在炫耀钱的诸种好处,根本就没有什么文学。

他如是说,指指书架。整齐排列的书架,标识着冷清,展示出寂静,它典雅,它洁净,它扬溢着书香气息。

谢清源说:现今世道,重商贱文,只可惜爱读书好钻研的族人,越来越少了,绝版堆积在橱,如同装进棺材,葬身于此。

袁秋华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而,士为知已者死!

谢清源说:我老了,这些宝贵古书,要么捐赠图书馆,要么托附给族中惜书人,


状态提示:霁岚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