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帝>第十章:如莹分娩 二
信王执掌上直卫,这原来一般是由皇帝亲自兼任的,很少赏给臣下,因为上直卫下辖26卫,锦衣卫也在其中。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26个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以上12卫,洪武中置),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以上10卫,永乐中置)、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以上4卫,宣德八年置)。其中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常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领大汉将军(共1507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以欺压平民及一般官员,最为专横跋扈,特异于其他各卫。

在明朝的卫所兵制中,大抵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编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刨去锦衣卫和旗手卫,二十四卫,朱影龙一下子手中有了近13万的军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卫军主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垛集”原是军!本書轉載拾陸k文學網!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後成为卫军的主要徵集方式。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永乐以後,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格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京卫虽然大多重设补充,但以不复当年了,朱影龙现在能凑齐五六万精壮已经是很不错了,剔去老弱,能上战场的有三分之二就庆幸了,不然几年后皇太极奇袭北京城,加上构成京营的七十二卫,近近六十万的明朝最精锐的军队还会怕十几万的后金军队,还要八方率兵勤王,这岂不是笑话,算上三大营,加上锦衣卫和宫中的五千禁卫,加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能凑齐二十万至二十五万能战兵员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按照这个算法,一个后金鞑子兵对三个明军士兵,京城这点兵力的确打不过后金,但守城之战,有坚固的城墙挡着,凡攻城,十倍与之,面对这样坚固的城防,就算后金最起码要十倍的兵力才能攻破,算起来后金没有三十至四十万的军队是攻不破北京城的,为何后金大军一逼近北京城,崇祯帝就要下诏各地军队勤王呢?当然这只是朱影龙自个儿在纸上谈兵,战场瞬息万变,不是拿支笔计算一下双方兵力就知道谁能打赢的。

最新全本:、、、、、、、、、、


状态提示:第十章:如莹分娩 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