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侯沧海商路笔记>第二百三十五章 推进
高。”

海强书记接过这份报告,看了几眼,道:“现在没有时间看,你说这份报告的重点。”

侯沧海拿出地图,用红笔在上面画圈圈,道:“重点在于打通隧道,让南城区地价翻几个滚。”

如何和海强书记交流,侯沧海经过精心研究。海强书记为人精明,从政经历丰富,说假话、大话和空话都没有效果,只要把江南地产的利益和南城区经济展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打动海强书记。

侯沧海选择打动海强书记的切入点是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o年代末和年代初期,当时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下降,与此同时,需要经由中央财政的支出项目都是硬支出,中央财政困难重重。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迅上升至1994年557,随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o以上。在支出方面,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承担地方的公益事业,为经济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句话总结: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权逐渐上移至中央,事权逐渐下移至地方,这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是造成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山南省处于快展阶段,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

同时,山南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展时期,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主要仍倾向于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开始追逐房地产开利益。伴随房价一再飙升,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也是水涨船高。

南城区是老城区,用钱的地方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尽管土地价格不高,仍然无人问津。与新区节节升高的土地价格相比,南城区的土地出让收益十年未见增长。海强这个区委书记掌握的钱不多,腰杆就比不得其他两位区委书记。

侯沧海把住了这个脉,没有虚言,直指问题核心。他将调研文章关于土地增值部分翻看,放在海强书记面前。

海强书记看了半个小时,又摘下眼镜,道:“我明白了,你是在考虑锁厂片区商品房的销售。如果打通了隧道,你那一片商品房就要赚大钱。”

“打通隧道,南城区地价肯定都要涨。大河有水小河才满,锁厂片区商品房只是顺带提高价值。”侯沧海指着从预设隧道口到锁厂这一大片土地,道:“这一片全是浅丘,不是耕地,征地费用不高,难度不大。把地征下来以后,这一大片土地就是高州最漂亮的后花园。有山,有水,没有工业,交通方便,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居住区。只要打通隧道,这一片就由土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海强书记想了一会儿,道:“很有道理。你是局外人,反而容易跳出现有的框框。不管事情能不能成,你能为南城区展建言献策,值得表扬。你不是区政协委员吧,区政协应该将你这种有识之士吸纳进来。”

如果在以前,本身出自体制的侯沧海肯定会对区政协委员身份没有任何兴趣,经历过与一大恶人的纷争后,侯沧海这才转变了观念:有一个政治身份对企业家来说是极好保护,若自己是省一级政协委员,被枪伤后,那引起的反响就和现在肯定不一样。

因此,他积极回应了海强书记的提议。

(第二百三十五章)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五章 推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