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汉世迷殇>第十七回 恍若梦云中聚首 踏紫漠千杯不醉(三)

三人一看,此人乃是昨天见过的赵充国的随从,还未开口询问何事,却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副绢帛,气喘吁吁地说道:“奉后将军赵充国之命,下官特地快马返回通报,鉴于前几日原阳守军歼敌战功卓著,即日起,军侯赵长信晋升为军司马,仍归校尉王麟调遣,会稽郡漕曹掾史兼太守侍卫张望之晋升为军侯,其原会稽郡任职不变,俸禄由会稽郡府库拨付。调令已经送往京城,想来答复不日就会到达军中,请张军侯就不要返回会稽了,赵将军特意叮嘱,军侯此后就在王校尉军中履职,请另遣他人率部返回会稽郡复命。”

这纸调令让张望之听了之后喜忧参半,喜的是从此以后又可以和自己的兄长朝夕相处、并肩作战了,忧的是在这塞外大漠草原上与匈奴人作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机会回到家中去看望亲人。

同时他又想起这赵充国看似粗犷,实则粗中有细,担心张望之不肯安心在军旅中效力,所以特意保留其原先官位所能拿到的俸禄,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校尉王麟倒是喜不自胜,他身边一下子又多了张望之这个武功高强的帮手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了,再加上那三百名囚徒正在日夜训练,想来不日就可以编制到军中参加战斗,这下终于可以和对面的匈奴驻军好好较量一番了。

张望之无奈之下把马少羽叫来,跟他吩咐好归乡路上的注意事项,就暂时委托他带队返回会稽郡。

好在归程是向大汉腹地进发,越是向南行走就越是安全,路上再也不会担心遇到匈奴铁骑的侵扰了。

马少羽本来就不愿意回去,看到张望之独自留在了这里要大干一番事业更是死活不干,赖死赖活要留在张望之身边见见世面,经历经历沙场的考验。

怎奈张望之苦口婆心地劝说,说是马太守就你一个公子,若要在边境上出了什么意外,自己实在是无法交代,又承诺等马少羽回去以后,禀明阿翁,如果马志明同意,还可以再来军中找他。

马少羽这才依依不舍地和张望之等人告别,带着押运士兵向南方出发。

赵长信和张望之又像一年多以前在京城时一样,处处形影不离了,所不同的是,两人在离别的这段时间中都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张望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知道读书赏文的文弱少年了,赵长信也不再是原来那个大大咧咧、有勇无谋的莽撞小子了,两人多了一份稳重成熟之感,现在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中统领了。

两兄弟虽然在军中的官职高低有别,但是论起政务级别,还是张望之兼任的会稽郡漕曹掾史要比军司马所领的俸禄为高,只是操练士兵、行军打仗方面显然是赵长信更有经验。

王麟也知道张望之虽然武功高强,但从没在军中效过力,便安排他作赵长信的副手,两人共同统帅一支由五百名精兵组成的部曲。

这五百人的队伍大都是赵长信原先的部下,不足的部分又从军中挑选精壮士兵补充而成,正当赵长信想借着这支重新组建的生力军大显身手时,只可惜天气马上就要进入寒冬,匈奴和大汉两方都暂时罢兵,以躲避北方荒原上令人恐惧的严寒。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张望之本想引导着赵长信同自己一起修习那卷羊皮图册上的内力,这样两人可以齐头并进,又可以互相促进,只是他提了几次都被赵长信找到借口婉拒了。

赵长信现在只要一有功夫就潜心钻研行军打仗中的诀窍,每每有了新的想法就催促部下进行演练,心思全都转移到了军旅事务上,对练武总是提不起多大兴致,只是每天为了强身健体还坚持打拳而已。

张望之也由得他的性子,自己依然每晚不辍修炼御真术,虽然那图册中的第十一个画像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任张望之如何尝试总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也只得作罢,但是他若不每晚把前十个画像的姿势通体练上一遍,好像第二天就没有精神一般。

转眼间已过了残冬,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赵长信摩拳擦掌了整整一个冬天,卯足了劲想要和北面对峙的匈奴铁骑一较高下,只是突然一夜狂风沙暴过后,探子来报,匈奴营地就在这一夜之间已经撤得干干净净了。

王麟似乎还有点不相信,亲自带着赵张二人和几名侍从来到那让自己差点丧命的匈奴营地,只见一大片还未被狂风吹散的弃物满地狼藉,却正如探子所言,哪里还有匈奴人的半点影子。

几人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清楚为什么只过了一夜,如此庞大的匈奴驻军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了几日,京中传来匈奴方面的情报,他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近些年匈奴人对于西域诸国的控制和盘剥逐渐松动,西域诸国向来就是匈奴财税的最大来源,尤其是强国之一乌孙,在与大汉和亲后带头背离匈奴,使匈奴在西域的统治节节败退,利益上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不得已匈奴贵族才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了西面,从东面边境上抽调回大量精锐铁骑以做好进攻西域的准备,然而却再也无暇顾及自己左膀之下的利益得失了。

眼看着由春至夏,天气马上就要炎热起来了。

赵长信有劲使不出来,身上别提有多别扭了,他暗中谋划着找个机会去找赵充国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调离此处,到个有匈奴兵驻防的地方好找人厮杀。

王麟虽然也是闲得无


状态提示:第十七回 恍若梦云中聚首 踏紫漠千杯不醉(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