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攻约梁山>660都有招
兵精锐,京畿一下子少了这么多最骨干的兵力,抽走四万步骑已经是正满怀惊恐的皇帝和众大臣心理能承受的极限兵力。若是要求用步兵再多些,只皇帝赵佶首先就决不会答应。

赵佶是最怕死的那个......至少是领头示范怕死的那个.....不要指望这样的皇帝危难时有担当。

步军总共有五万匹战马,也选拔训练了五万骑兵,当初这么干是为了对抗和制衡太强盛的马军司,现在用于剿匪要调用四万,还能有一万步骑守京,

御马营有五千精锐骑兵,

还有,京畿四壁那四万骑兵,此前已全调到京城,由上次没能出征的马军司将领进行了抓紧整训,这次曹文诏若领兵会带走其中的两万,也还剩下两万,

这么一算,京城还有足够的三万五千骑兵大军可机动灵活用,也就不用怕京畿各处刁民造反。你若敢反就得转眼被骑兵赶去剿灭了。

京城还有近十万步军守城。如此就万无一失了。

同时,剿匪步军少于四万,分两地作战,兵力根本忙不过来,不济事,四万刚刚勉强够。

也就是说,曹文诏提的这个四万,无论是对剿匪还是对朝廷的心理底线都刚刚好。

童贯最欣赏曹文诏的是这个有数。

通过这件事,童贯心里明白,曹文诏并非真对政治以及官场艺术一窍不通......人家心里明白着呐,之所以表现得笨拙,无非是刚上来还不习惯,还有军人本色不喜欢不愿意掺和朝政朝争。

这人是个草根出身的那种朴实梗直脾气,军人式草莽气十足,不耐烦嘴空炮整天斗......

这样的干将可称是既对大宋有柱国的大用,却又对他童贯的权势没有威胁,最好啦。

有了这个判断,童贯就极愿意支持曹文诏一把,对皇帝结论说:“陛下,三万骑兵破百万贼众,我朝也只有镇国公能做到了(你依赖保命的纪安邦可做不到这个。那人更多的是个超级虎将,不是帅才,以往既没那个经验也没那个才智,玩不了指挥统领近十万的大军团作战,能做好的是领三万两万兵马的方面军大将)三万骑兵加四万步骑,若按镇国公的决策定能克尽全功。这样的兵力搭配是能最大减轻我朝经济损失和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请陛下尽早明断。”

赵佶玩皇权政治还行,对打仗,他懂个屁。

既然内行又可靠的童贯说得这么详细透彻了,又是这么得赞同,赵佶也就痛快点了头......

不过,赵佶夸了曹文诏好几句忽悠得曹文诏有了感激和干劲后,却并没按童贯积极暗示的意思那样以曹文诏为此次的剿匪总管。

他不想让曹文诏再揽全军大权得此全功,不想让曹文诏再立那么大的功立更大威望和势力。

显然他心里还在积极盘算着利用完了曹文诏就拿掉曹的军权挂起来当镇国的牌位耍着用,就特意让高俅的心腹大将——左右金吾卫的副将党世英党世雄兄弟负责此次统领步骑进行独立作战,骑兵和步骑各干各的,叮嘱党氏兄弟打好配合也能达到作战目的。

另外,他还令捧日军主将风会及部下将领留守京城不必参战,其实是要风会趁机在京负责训练收服剩下的两万四壁骑兵,削弱曹文诏在马军中的影响力和势力.....算计得很长远。

这也是赵佶对曹文诏的一个委婉警告。

却也不知这个笨嘴笨舌的铁憨憨能不能悟到这个警告。

看曹文诏那样子八万是没那悟性。真是个官场傻,咳,憨憨,如此更好,方便忽悠住。

曹文诏是典型的军人,干事干脆利落,圣旨一下就立马行动起来,全力投入进去,就不是士大夫领军或将门那些人出征,与打仗不相干的屁事总是那么多,总磨磨蹭蹭的似乎有太多事料理不完,左一天右一天的拖着就是走不出京去。

此次出征,作为主力骑兵的那马军司剩下的一万后备精锐骑兵自然得带上。

曹文诏检阅了后备精骑,感觉可用,同时命令部下各卫将领以及本司大将一齐动手迅速从四万四壁骑兵中挑选出两万参战。

这个工作马军司将领们一点不难,

四壁骑兵也是马军司将士,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四壁而已,本质上算,属于后备骑兵。

各壁一万人马,兵力不少,但只有各营指挥使在负责平日里的具体管理和训练,没有固定的马军司将领为主官在那坐镇统领,当初是由欧阳珣派人轮着去统一管理段时间,同时由该壁城的守将负责兼管,这个监管主要是平日里的监视与制衡,并没有训练和指挥骑兵的权力。当然,骑兵在那与当地守军一样也有守卫该城该州的职责。战时,马军司会派将负责具体统领指挥.....这个传统固定了下来,何栗执军后并没做改动。

马军司本部与麾下各卫主要将官都会轮去四壁......也愿意去,因为当自己的部队出现战损等原因的减员,补充的兵力正是从四壁这的骑兵抽调。你不去,怎么能真了解到底哪个兵好用......

以前就有基础,这些天他们集中整训的正是这些人,已经有足够熟悉了解,从中挑兵易尔......挑好了人手,曹文诏利索地具体分配给了如今空的只有将的各卫,并且能让各卫都比较满意。

步骑这,曹文诏就管不着了。那是高俅的职权。

但,高俅也不会抽烂兵糊弄打这次的配合战。

骑兵和步骑是各自独立作战,胜败都是自己的事。曹文诏领导的马军司


状态提示:660都有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